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高级检索

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第四代火工品概念补充探讨
    褚恩义
    2020(6):1-4.
    [摘要](383) [HTML](0) [PDF 122.45 K](1972)
    摘要:
    在本刊2018年第1期“第四代火工品概念初步探讨”一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MEMS火工品技术研究进展,对典型MEMS火工品结构组成中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重新梳理和定义了微作动机构、微火工装置、微火工序列、低极限药量起爆药等概念,初步建立了从组件、器件、装置到序列等的MEMS火工品概念框架,为未来第四代火工品设计开发奠定基础。
    2  电火工品换能元性能优化的策略与展望
    王力
    2024(5):1-9.
    [摘要](269) [HTML](0) [PDF 655.51 K](188)
    摘要:
    伴随着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低能发火和高能输出的应用需求,电火工品换能元的发展经历了技术进步、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本文从电火工品换能元的发展历程、技术发展热点和发展展望3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梳理总结,从内部需求牵引下的换能机制和外部技术驱动下学科交叉2个方面对电火工品换能元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合阐述。最后,从本质机理探究、安全性和可靠性兼顾、功能拓展3个方面,陈述了对电火工品换能元未来发展思路的一些见解。
    3  MEMS集成爆炸箔芯片的发火性能研究
    杨智
    2024(5):71-77.
    [摘要](259) [HTML](0) [PDF 1.63 M](164)
    摘要:
    为了实现高速飞片输出和爆炸箔起爆器(Exploding Foil Initiator, EFI)低能发火,依据EFI工作原理,进行Cu桥箔电热仿真、PC(聚氯代对二甲苯)飞片冲击作用参数计算和SU-8加速膛结构确定。基于结构设计参数,采用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MEMS)工艺实现了爆炸箔芯片一体化批量制备,并开展了MEMS集成爆炸箔芯片的桥箔电爆特性、飞片实时速度和冲击起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小尺寸桥箔结构在较低放电电压下就能够获得较高的飞片速度,并且在加速膛口飞片速度达到峰值速度的96%以上;冲击起爆HNS-IV药柱的最低发火条件为0.22 μF/1 100 V,实现了EFI低能发火。
    4  并联热敏电阻对半导体桥换能元 直流响应的影响研究
    金豪杰
    2024(5):66-70.
    [摘要](258) [HTML](0) [PDF 504.52 K](148)
    摘要:
    并联热敏电阻是提升半导体桥(SCB)火工品临界熔断电流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利用恒流电源和红外测试系统,对不同直流激励条件下并联热敏电阻对半导体桥响应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测试了换能元桥区温度及临界熔断电流,结果表明,并联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能显著提高SCB的临界熔断电流至原来的1倍以上,同时使桥区温度最大降低68%。经计算,NTC热敏电阻的分流效果范围为34.4% ~ 74.4%。本研究不仅验证了并联NTC热敏电阻对提高3Ω敏感型SCB火工品安全性的显著效果,而且为SCB火工品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5  电阻性换能元电爆特性与最大不熔断电流 特性试验方法研究
    樊龙龙
    2024(5):91-96.
    [摘要](246) [HTML](0) [PDF 758.06 K](171)
    摘要:
    针对火工品电阻性换能元作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提出了电阻性换能元电爆特性及最大不熔断电流特性的试验方法,并采用该试验方法进行了桥膜换能元及桥带换能元的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桥膜换能元最小爆发电压为20 V,最小爆发电流为1.5 A;桥带换能元最小爆发电压为22 V,最小爆发电流为2.0 A。桥膜换能元的最大不熔断电流为1.6 A,经历1.7 ~ 1.9 A的5 min不熔断电流试验后,换能元电阻显著减小;而桥带换能元的最大不熔断电流为1.2 A,在相同条件下未观察到电阻减小现象。
    6  点火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登科
    2024(4):1-11.
    [摘要](239) [HTML](0) [PDF 1.33 M](3595)
    摘要:
    作为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点火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武器的发射效率和作战效果,因而点火药的性能尤为重要。以硼/硝酸钾为代表的非金属类点火药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该点火药面临着点火温度过高、硼粉老化及吸湿等问题。以金属粉作为可燃剂的金属类点火药具有高能量密度、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独特的能量释放特性,但燃烧速率较慢。因此,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制备出具有层状或核壳结构的反应材料,可以大大增加氧化剂和金属燃料之间的接触面积,并缩短传质距离,从而提高反应效率。近年来,含能配合物类点火药的研究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以含能配合物作为燃料,设计点火药配方,能够显著实现点火药的性能调控性能。
    7  一种镁基贮氢合金长储性能退化规律研究
    张振奋
    2021(2):1-4.
    [摘要](236) [HTML](0) [PDF 225.88 K](712)
    摘要:
    为探究Al粉和新型镁基贮氢合金ABM-2长储性能退化特性,采用71℃加速老化法研究金属粉在50%RH和75%RH环境中燃烧热和最小点火能量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Al粉在71℃、50%RH环境中老化3d,最小点火能量大于1 000mJ,燃烧热降为0。ABM-2在71℃、50%RH和75%RH环境老化56d后,最小点火能量由老化前100mJ分别升高至200mJ和240mJ,燃烧热分别降低5.05%和8.64%。XRD和EDS分析表明,ABM-2中的MgH2缓慢氧化生成Mg(OH)2是导致ABM-2燃烧性能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ABM-2中的Al表面形成氧化层,阻隔活性铝与水汽接触,因而相比Al粉具有较高的贮存稳定性。
    8  数码电子雷管抗静电性能研究
    杨 文
    2021(1):9-11.
    [摘要](230) [HTML](0) [PDF 226.95 K](1709)
    摘要:
    为了研究数码电子雷管的抗静电性能,采用静电感度仪,对数码电子雷管以脚-脚和脚-壳放电方式进行不同电压的静电试验,分析静电放电形式、放电位置和放电次数对数码电子雷管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以脚-脚形式放电时,静电会导致数码电子雷管芯片失效,但不会导致雷管发火;脚-壳形式放电时,只有形成静电放电通道才会对雷管造成损伤,芯片失效率因放电位置不同而差异较大,多次的静电作用会增加芯片失效率。
    9  电火工品换能元电磁损伤机理及防护技术研究进展
    韩忠博
    2024(5):10-19.
    [摘要](229) [HTML](0) [PDF 540.12 K](153)
    摘要:
    随着战场空间的电磁环境日趋复杂,火工品面临更高的电磁适应能力要求。本文综述了电火工品换能元在电磁损伤机理和防护技术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电火工品在不同电磁环境下的损伤机制,探讨了静电、雷电脉冲、核电磁脉冲等干扰对火工品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分立式电磁防护技术,包括铁氧体材料、电容器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等元件在电磁防护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不同电磁环境下的防护效果。同时,讨论了集成式电磁防护技术的发展,特别是MEMS工艺在换能元小型化和多功能集成化中的应用,并针对电火工品换能元电磁防护技术未来发展陈述了一些见解。
    10  超高速碰撞蜂窝铝单层盖板的破坏及吸能特性仿真
    郭 凯
    2021(1):31-34.
    [摘要](226) [HTML](0) [PDF 362.71 K](727)
    摘要:
    为了研究蜂窝铝单层盖板结构遭遇超高速碰撞后的破坏和吸能特性,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法,应用Johnson-Cook本构模型、Tillotson状态方程,利用UIDL语言将APDL程序嵌入到ANSYS软件中进行结构的三维建模;开展了铝弹丸超高速碰撞相同盖板厚度的蜂窝铝单层盖板结构的数值模拟,研究不同碰撞速度、不同弹丸入射角度及蜂窝铝厚度下蜂窝铝的破坏和吸能特性。结果表明,蜂窝铝芯层越厚吸能效果愈好,碰撞角度对蜂窝铝吸能效果影响不大,破坏模式与吸能特性关系密切。
    11  聚能切割T形节点传爆性能研究
    陈 锋
    2021(2):10-12.
    [摘要](224) [HTML](0) [PDF 148.76 K](725)
    摘要:
    为研究切割索不同形式T形节点的传爆效果,通过试验对切割索对接结构和三通传爆管的节点传爆性能和射流分布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三通传爆管射流连续性优于切割索对接结构,交叉点处射流沿爆轰传递方向稍有偏移。
    12  Ni-Cr薄膜换能组件静电响应特性与发火概率预测研究
    章云
    2024(5):59-65.
    [摘要](221) [HTML](0) [PDF 543.62 K](133)
    摘要:
    针对电火工品在静电放电影响下可能发生误发火的问题,以Ni-Cr薄膜换能组件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分析其在人体静电放电下的响应特性,并预测发火概率的方法。首先,介绍了Ni-Cr薄膜换能组件系统架构,并建立了电火工品静电放电等效电路模型;其次,研究了Ni-Cr薄膜换能组件静电放电响应特性,分析了换能组件尺寸和放电电压对薄膜桥区温度的影响规律;最后,构建了Ni-Cr薄膜换能组件在统计特征下的输入条件,确定了换能组件失效判据,进而结合发火感度试验与数理统计方法,实现了在静电放电条件下电火工品发火概率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预测发火概率与试验值误差不超过5%,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13  不同镀膜方法对铜爆炸箔电爆炸性能及成本的影响
    杨德宇
    2024(5):78-83.
    [摘要](219) [HTML](0) [PDF 522.11 K](129)
    摘要:
    为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爆炸箔电爆炸性能和成本的要求,对比研究了磁控溅射法、电子束蒸发法和电镀法3种不同镀膜技术制备的铜爆炸箔。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爆炸箔的物相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分析不同制备方法对电阻和电爆炸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方法均能制备出纯相铜薄膜,且都有较好的结晶度。电爆炸试验结果显示:2 000 V时,磁控溅射法制备的爆炸箔爆发功率分别是电子束蒸发法和电镀法的1.24倍和4.05倍。成本分析表明:磁控溅射法由于对设备和材料的要求高,成本最高;电子束蒸发法次之,而电镀法成本最低。综合考虑性能和成本,建议航空航天采用磁控溅射法,武器弹药采用电子束蒸发法,民用爆破采用电镀法。
    14  新概念无源干扰技术
    乔小晶,王长福,任慧
    2001(1):47-49.
    [摘要](209) [HTML](0) [PDF 6.45 M](858)
    摘要:
    在现代战争中,武器系统采用了电磁光谱诸如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为了与之对抗研究了烟雾以及其他干扰物,目前国外新概念无源干扰技术有:单向可见遮蔽烟幕、有时效性的电磁波干扰物、红外/毫米波双模干扰剂和红外/毫米波双模成像化诱饵、石墨弹和碳纤维弹等。
    15  AlB2@PVDF壳核结构制备及其在点火药中的应用
    林志文
    2024(4):69-73.
    [摘要](208) [HTML](0) [PDF 860.90 K](3090)
    摘要:
    为改善含硼(B)含能体系的能量释放,采用NaOH水溶液对原料AlB2进行刻蚀,并采用PVDF对刻蚀AlB2进行包覆,得到了AlB2@PVDF壳核结构材料,并对其形貌和热行为进行了表征和测试;以KNO3为氧化剂,分别以单质B、原料AlB2、AlB2@PVDF为可燃剂,制备了3种配方的点火药,并对其燃烧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刻蚀后AlB2的XRD谱图出现B基特征衍射峰;AlB2@PVDF材料中PVDF以丝状和团状形态附着和悬挂在刻蚀AlB2的表面和沟壑内部;AlB2@PVDF的实测燃烧热值为25.5 kJ?g-1,相比单质B提高了56.4 %;与基于单质B的点火药相比,基于AlB2@PVDF的点火药的燃烧火焰更稳定且燃烧更剧烈,其燃烧时间缩短了28.1%,平均燃烧温度提升了31.2%,最高燃烧温度提高了172.49 ℃。
    16  喷墨打印CA/CL-20点火起爆序列及其性能研究
    杨宏伟
    2024(4):86-91.
    [摘要](208) [HTML](0) [PDF 1.94 M](3076)
    摘要:
    为了实现CA/CL-20点火起爆序列的微型化制备,基于喷墨打印技术,以叠氮化钠墨水、铜盐墨水、CL-20墨水为前驱体,采用分层打印的方式在SCB上原位制备了叠氮化铜(CA)和CL-20炸药,制成SCB+CA+CL-20微型化点火起爆序列,并通过发火性能试验及RDX雷管-铅板起爆试验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位制备的CA在作用过程中发生了爆燃转爆轰,且能够点燃CL-20;SCB+CA+CL-20样品的点火持续时间超过6 ms,而SCB裸桥和SCB+CA样品均小于2 ms,表明打印的CL-20未发生爆轰,而是以燃烧为主;SCB+CA+CL-20点火起爆序列能够可靠起爆RDX雷管,并将铅板炸穿。
    17  静电放电对某电火工品电阻值的影响分析
    姚则武
    2021(2):16-18.
    [摘要](206) [HTML](0) [PDF 412.71 K](1080)
    摘要:
    针对某型电火工品在多次静电放电试验后电阻值大幅降低的问题,通过分析及计算该型电火工品结构参数,统计历史数据以及对工艺过程开展研究,获得了导致静电放电试验后电阻值异变的主要原因为桥丝与上电极片非正常接触,使桥丝有效长度变短,造成电阻值下降,并提出了预防和解决措施。
    18  爆炸焊接法制备不锈钢-铝的拉伸性能研究
    刘鲜鲜
    2021(1):19-22.
    [摘要](204) [HTML](0) [PDF 120.12 K](717)
    摘要:
    为探究不同炸药厚度、靶材间距及基座类型对爆炸焊接复合板抗拉性能的影响,通过平行爆炸焊接法制备了不锈钢/铝/不锈钢/铝/不锈钢5层复合板,使用万能试验机测试了复合板准静态拉伸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爆炸焊接法使材料屈服强度提高了1.34倍;20mm装药厚度已达到爆炸焊接能量上限,继续提升装药厚度不影响复合板抗拉性能;使用砂土作为基座不影响复合板的抗拉性能;提升靶材间距使复合板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提高了24.3%和11.3%。研究表明爆炸焊接法是一种良好的提升材料抗拉性能的手段。
    19  国外绿色火工药剂研究进展
    柏席峰
    2024(4):28-34.
    [摘要](200) [HTML](0) [PDF 429.18 K](3234)
    摘要:
    梳理了近年来国外绿色起爆药和延期药的研发进展。在起爆药领域,国外重点研究了高氮化合物、高氮金属盐、含能配合物/聚合物,以及基于二硝酰胺铵、氢化钛/高氯酸钾和铝热剂的起爆药。其中,5-硝基四唑铜是最具吸引力的成果之一。美国陆军已在多种引信和雷管平台上验证其取代叠氮化铅、斯蒂芬酸铅的前景,并寻求放大生产途径。在延期药方面,国外的研究重点是寻求可取代Sb/KMnO4中Sb的燃料,以及新型氧化剂,如氧化铋、过氧化钡等。相关研究为现有弹药、引信装备中采用的雷管等火工品绿色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20  贴膜式Ni-Cr换能元设计及性能研究
    艾沛延
    2024(5):46-53.
    [摘要](198) [HTML](0) [PDF 1.86 M](156)
    摘要:
    通过热压工艺将5 μm的Ni-Cr薄膜附着在聚酰亚胺薄膜上制备了贴膜式Ni-Cr薄膜,采用激光刻蚀加工工艺制备了贴膜式Ni-Cr换能元电桥,仿真优化设计了蝶形、S形换能元电桥,并开展了2种形状电桥的贴膜式Ni-Cr换能元的伏安特性、最大不熔断电流、50 ms脉冲恒流电爆特性以及发火特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桥区长度为3 mm的换能元电桥在1 A 5 min恒流激励后桥区温度最低;贴膜式Ni-Cr换能元在33 μF电容放电时,随着充电电压的升高断桥时间缩短,蝶形和S形未发生断桥的电压分别为16,20 V;蝶形和S形换能元在5 min恒流脉冲输入下的最大不熔断电流分别为1.3,1.2 A;在50 ms脉冲恒流电爆时,随着施加电流幅度的不断增加,其工作电压也不断增高,其断桥时间越来越短,S形换能元和蝶形换能元分别在2.4,2.3 A时电桥未发生爆炸;33 μF、28 V电容放电下贴膜式Ni-Cr换能元可以点燃斯蒂芬酸铅,并正常发火。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中心